神池黍子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的特產。神池黍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神池黍子產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種植歷史悠久。神池縣獨特的自然條件和高寒冷涼風沙大的特點,十分適合黍子的生長。黍子,性黏,常用來做黃糕、釀酒。黍子褪殼后本地人叫黃米,黃米可以做成各種傳統美食;磨成面,謂之黃米面,又稱糕面。用糕面做成的油糕,是本縣人推崇的最隆重也是最傳統的食品。逢年過節,油糕用來祭祀或家中有重要客人及逢重大節日,油糕也是必備佳品。油糕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口感綿軟、筋道,吃了后很“管飽”,有民諺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蕎面餓斷腰”。

  黍子,單子葉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北方,耐干旱,葉子細長而尖,葉片有平行葉脈。籽實也叫黍子,淡黃色,去皮后俗黃米,,黃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面,性黏,常用來做黃糕、釀酒。

  黍子籽粒中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麥、大米和玉米,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每100g小麥、大米、玉米分別為140mg、147mg和149mg,而黍子為299mg,幾乎是小麥、大米和玉米的兩倍。

  神池縣海撥高、溫差大、高寒冷涼。獨特的地貌、完整的生態、涼爽的氣候孕育了神池羊肉、月餅、胡油、南瓜等眾多純天然綠色食品。

  2013年,山西省神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報的“神池黍子”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圍

  神池縣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地處管涔山西北麓,東與朔州市接壤,西與五寨縣毗連,南距管涔隔寧武,北負洪濤界偏關縣、平魯區。地理坐標:東經111°42′—112°18′,北緯38°56′—39°24′,縣域面積1472平方公里。神池黍子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境內的龍泉鎮、義井鎮、八角鎮、太平莊鄉、東湖鄉、大嚴備鄉、賀職鄉、虎北鄉、長畛鄉等9個鄉鎮234個行政村,地理坐標:東經111°42′—112°18′,北緯38°56′—39°20′。黍子年種植面積1300公頃,年總產6000-7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外在品質:神池黍子為糯性,呈淡黃色,去皮后俗稱黃米,為黃色小圓顆粒,直徑大于谷子,約2毫米;黃米磨成面,稱黃米面,粘性很高,百姓一般做成油糕,當做上品,在家中來客,過年過節,重大活動中拿出招待客人。內在品質:神池黍子中蛋白質含量相當高,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最高。質量安全規定:符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茄果類蔬菜等37類無公害農產品檢測目錄的通知》中關于小雜糧的指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小雜糧》NY 5305-2006,以及《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準則》、《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相關標準和要求。

神池黍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